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建设思考
郭全魁, 李相良, 王敦士
【摘 要】着眼装备保障指挥面临新的环境和诸多新问题,梳理分析了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变化的动因,提出了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原则和基本设想,旨在为推动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装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5
【关键词】关 键 词: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联合作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型作战力量和武器装备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新的作战思想和作战力量运用的新模式,装备保障的内容、标准和要求有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装备保障体系与装备保障指挥模式与之适应。研究论证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编组模式,科学建立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是联合作战装备保障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
1 体系变革动因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变革的动因,从大的角度可区分为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还可细分为现实动因、需求动因和规律动因3大类。
1.1 现实动因
现行装备保障指挥体制在做好军事斗争装备准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平战分离转换慢
现行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在基于职能转换型的指挥体制构架下,其战时的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寓于平时管理体制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装备保障通常由平时分管的部门转换为对应的装备保障指挥部位行使指挥权力。由于指挥职能转换受平时管理体制影响,职能分散难以集中,诸多任务需要跨部门进行协调[1],机构的运行效率低。
1.1.2 机构编组不科学
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承担着组织筹划、决心建议、计划控制等任务,需要科学设置指挥部位。但在目前的机构编组中,对于部分需要统一筹划与组织实施的装备保障业务,尚缺少明确的指挥部位实施,有的甚至没有赋予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相应的职能。由于后台信息支援保障功能弱,装备保障指挥信息的统一融合、分发、审核等工作没有对应部位给予支撑,造成了信息处理与使用渠道不畅,不能充分发挥基于信息系统指挥的效率优势,迟滞了指挥效能的发挥。
1.1.3 指挥关系不顺畅
目前装备保障指挥体系中,从指挥层级角度看尚缺少起过渡作用的中间性环节,特别是战役层面没有设置区域或方向性的统一指挥机构,造成指挥关系衔接不畅,同时也造成了职
能分配的不合理。
1.2 需求动因
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和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未来作战中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要能够实现联合筹划与指挥,实现指挥模式转型。
1.2.1 联合保障需要联合指挥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为了满足跨时空装备保障需求,装备保障指挥需要在战略战役层面能够实现联合态势共享、联合任务预计、联合决心确定、联合计划制订、联合行动控制,因此应在相应层面建立联合性质的指挥机构[2]。同时,联合作战既需要建立通用装备区域保障和军兵种间同类专用装备相互支援的保障体制,也需要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设置与之相适应,以满足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的要求。
1.2.2 集中指挥需要模式转型
从国外经验来看,随着指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的扁平化、指挥功能的集约化、指挥部位的模块化成为转型发展的典型趋势,装备保障由指挥与建设管理一体化向指挥与建设管理双线运行转变,即战时指挥线专司战时装备保障的组织、计划、协调任务,提出装备保障需求;平时领导管理线则负责装备保障建设与管理,响应并落实指挥线提出的装备保障需求。这种指挥与建设管理相对独立的模式,将大大排除指挥机构受到的干扰因素,提高装备保障指挥效能。
1.2.3 军地统筹需要后台支撑
随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列装部队,迫切需要走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之路,战时成立相关的专业支前保障队伍,遂行高新技术装备保障任务。而从顶层设计、超前规划和综合协调方面做好对装备动员力量与动员资源的运用,建立三军一体、军民一体的协调机制[3],必须依靠常设装备机关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为战时装备保障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
1.3 规律动因
准确把握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以及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演变的普遍规律,对于促进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具有重要意义。
1.3.1 保障指挥要与作战指挥层次统一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力量、各个行动的协调一致来赢得作战胜利。联合作战指挥必然要求装备保障同步实施联合筹划和协同,这就要求装备保障指挥与作战指挥在层次上相一致,并通过对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进行联合编组实现指挥主体的统合,从而达成联合保障与统一指挥的目的。
1.3.2 保障业务要与指挥层级职能匹配
装备保障业务层面大致可分为战勤计划业务、调配保障业务、修理保障业务等,同时装备保障不仅要满足统一制式装备保障和跨军兵种装备保障需要,也要考虑到各军兵种特色装备的保障需要,这就需要建立“统分结合”“一体化与专业化结合”的装备保障模式[4]。根据能级结构理论,不同指挥层次指挥机构的能量状态是相异的,因此在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设置时,同时要兼顾业务层面和保障体制模式的双重需要,使保障业务与指挥层级[5]职能相匹配,才能发挥最佳效能。
1.3.3 指挥环节要与保障体系有机协调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依赖并受限于装备保障体系,同时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又对装备保障体系产生反作用,这就要求装备保障指挥各环节要与装备保障体系相协调、相互推动、螺旋上升、有效耦合,产生合力和倍增力。
2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2.1 总体思路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必须紧紧依据军队战斗力标准,以建立“职责明确、机构精干、关系顺畅、运行高效”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为目标,着眼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需要,坚持“与作战指挥体系相一致、与装备保障需求相适应、与装备保障部门职责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完善战略、战役、战术装备保障指挥体系,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组织实施提供支撑。
2.2 基本原则
一是要与作战指挥体系相一致。装备保障指挥体制客观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作战指挥体系,才能确保作战行动和装备保障行动的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具体而言,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要与其所对应类型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6]相适应,才能确保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高效运转,实现作战与保障的深度有机融合。
二是要与装备保障需求和资源相适应[7]。装备保障的重要任务是解决装备保障供需矛盾。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合理掌控装备保障资源和装备
保障力量,实现装备保障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因此,在设置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时,要统筹考虑装备保障需求管理因素和装备保障资源管控因素,实现装备保障需求与资源的最佳匹配。
三是要与装备保障部门职责相匹配。为了实现快速平战转换,在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设置上,通常其职责与平时担负的相关职能具有一定的衔接性,这是缩短平战转换时间,提高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因此,在确定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职责时,要建立健全战时装备保障制度,明确其战时职责任务、协同机制、工作程序方法等。
3 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基于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改革的动因分析和原则目标,本文按照“整合机构、优化岗位、调整职能、全面构建”的要求,对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及机构[8]的设置情况进行了初步设想。
3.1 体系结构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建立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体系,即联合作战战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联合作战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战术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战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和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按照双线运行的方式建立,战术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主要基于部队建制保障部门建立。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职责主要是根据作战决心,整体筹划装备保障,统筹装备保障资源,组织、计划、协调装备保障工作,为联合作战提供及时可靠、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装备保障建设与管理由本级装备领导管理机构负责,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与本级装备领
导管理机构是决策计划与具体落实的关系。战略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负责国家层面装备保障物资与力量的统一调配与运用,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负责区域性或方向性装备保障资源的调配与运用。
3.2 指挥机构编组模式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按照业务统筹型、军种对应型、寓于综合保障型等3种类型[9],提出3种编组设想。
3.2.1 业务统筹型
该编组设想的机构内部按照业务设置相应部位,装备战勤部位主要负责组织装备保障总体筹划,组织拟制装备保障计划,协调装备保障行动等;装备调配部位和装备维修部位主要负责掌握各军兵种装备调配和维修保障情况,提出装备调配和维修保障建议,拟制、下达装备调配和维修保障计划等;装备管理部位主要负责战场装备管理相关事宜;装备联合训练部位主要负责拟制装备联合训练[10]计划、制定作战相关装备法规条例等。该模式便于业务统筹,适应业务人员精干编组的需要,如图1所示。
3.2.2 军种对应型
该编组设想与业务统筹型设想的主要区别在于由按业务设置职能部位转为按军种设置职能部位。综合部位主要负责统筹协调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总体性工作以及联合训练等,其他各部位主要负责掌握本部位分管装备的调配和维修保障情况,提出本部位分管装备的调配和维修保障建议,制订下达本部位分管装备的调配和维修保障计划等。该设想便于与联合作战部队装备保障需求对应,适应大型联合作战需要,如图2所示。
3.2.3 寓于综合保障型
该编组设想的主要特点是:基于后勤与装备保障相关职能进行了合并的前提下,装备保障业务寓于相关部位职能之中。将装备保障总体筹划、拟制保障计划、协调保障行动等寓于后方战勤部位职能之中;将装备弹药以及后勤物资的调拨运输等寓于调配供应部位职能之中;将装备维修保障相关事宜等寓于装备维修部位职能之中;将装备动员需求和动员资源、动员计划等寓于后方动员部位职能之中。该设想便于统筹后勤和装备保障资源,实施综合保障,减少了跨后装部门间的协调,如图3所示。
3.3 运行关系
各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与本级装备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受本级指挥员的统一指挥。横向的运行关系为,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向本级装备工作领导管理机构提出装备保障需求,本级装备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响应需求。纵向的运行关系为,装备保障指挥线由下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向上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提出本级装备保障需求,上级响应下级需求,也可越级上报和越级响应;领导管理线由下级装备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向上级装备工作领导管理机构提出本级无法满足的装备保障需求,上级响应下级需求,也可越级上报和越级响应,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的构建必将给装备保障指挥方式和指挥模式带来一场新的变化。我们要客观分析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条件和时机,努力寻求体系构建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解决对策,不断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指挥建设,积极探索提高装备保障指挥效能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路旭,刘彬,陈志明,等.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中的协同性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3(6):26-29.
[2]廖正荣.浅议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转型[J].装备学院学报, 2013,24(6):50-52.
[3]胡倩影.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J].科技视界, 2013(30):362-363.
[4]杨升山.装备保障体系的发展综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3,21(12):3158-3161.
[5]王英,阴启玉.面向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服务资源分层管理[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3(3):27-31.
[6]俞杰,王伟,张国宁.基于复杂网络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2):5-10.
[7]郭小强,张炜,高可明,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指挥体系[J].四川兵工学报,2012(7):49-51.
[8]卢利华,郭武君.作战指挥基础教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86-89.
[9]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209-215.
[10]陈祥斌,令狐昌应,张爱民,等.美军装备保障训练转型做法与特点及启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3(12):67-71.
(编辑:孙陆青)
基金项目:部委级资助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