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试卷—哲学

2021-05-24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哲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D)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A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

B经验主义D二元论

5“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C)A唯物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古罗马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D)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D)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10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B)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1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实践是(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A)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1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D)A自然界的产物C自在之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15.“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C)A唯物主义观点C多元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6“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

A存在先于本质C世界统一于存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D)A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21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D)A唯物主义的C形而上学的

B唯心主义的D相对主义的

22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B)A矛盾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C)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24.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B)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6“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B)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27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B)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C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D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28.“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C)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30.或然率是对(C)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苏轼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已多淤为葑田。东坡常到湖上环视,一直打量着如何疏浚西湖,使她再现美容。最令他伤脑筋的是挖掘上来的淤泥无处可以堆放。一次,他忽然想到西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把从葑田挖出的泥堆置湖中,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同时他又想到“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挖掉葑田之后,召募农人来种麦,将种麦获得的利益储备用作修湖的资金。结果是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又使南北行人解决了交通问题。苏轼既有为万民造福的心志,又有聪明的点子,才造就了这条后人即以苏公命名的苏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苏堤的建造过程进行分析。

答:苏堤的建造过程体现了系统的整体观。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观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2.在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改革开放的新革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作为过程而存在。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他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前进发展是事物总过程的主导方向。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三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说明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过程性。

3.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就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意志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依据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回答:

(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怎样才能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答:(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在没有认识规律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受规律的摆布,即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人们要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去改造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4.

材料12020年11月24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

答:(1)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的成功是“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神州六号”是在前几次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从“神州六号”到空间站,再到探测月球、火星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是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②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科学家力尽千辛万苦,做认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③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通过这次成功飞行,验证了是正确的。⑤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对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对相关重要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