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8卷第3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Vo1.18 No.3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 2002 也谈 “ 第二人称 '' 侯甫知 (广元广播电祝大学 西川广元628017) 摘要:关于文章写作中的人称问题,颇多异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人称的本质问题值 得深八探讨,它不仅是作者立足点、观察.点的问题,而且是作者、读者与作品中所涉人物的时空关系问 题,说到底 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 关键词:人称本质;第二人释:第一人称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2)034)0424)1 “人称 在语法中电叫“身”,即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 某个人拍照片,我们可 站在这个人前后左右上下任何一 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 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属于 个观察点或角度进行拍摄,但我们却不能站在这个人的本 听话人的是第二A纷,属于说话^ 听话AL』外的是第三人 身任何一个部位进行拍摄,站在他本身f对这个人来说)就 称(《辞海》j。而写作中的人称问题.绝大多数写作书中是 无观察点和角度了 由此可见,只有把叔述者置于所要写 指叙述人(事情的叙述者)的立足点或角度,并且这个立足 的事物的客体的位置,即站在第三者立场上进行叙述时,叙 点或角度只有两种:主体和客体或局内和局外,因此人称也 述人称闽题的实质才相当于观察点和角度;当叙述者站在 只有两种:即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所要写的事物内部某一个立场上去表演他的活动时,叙述 既然文章叙述人称只有两种.那幺文章中出现了“第 人称的本质就不是观察点和角度了。如《这样的战士》(李 二人称代词”又属于第几人称的叙述呢7有的写作教材尽 株作)中叙述记者李株和英雄何大庆的一场交谈,我们可 管涉及到了d王只是含糊其辞提提而已.有的甚至采取回避 以站在他们的局外的第三者的立场,用第三人称手法进行 的态度 如刘锡庆主编《写作通论》中讲凡出现第=人称 叙述:“李林对何大庆说(他对你说)。 当叙述者以李株的 代词刍勺地方,要看所代的是什么就能辩析 李景隆主编 身份,直接和何大庆说话时,则要称何大庆为“你 了,这时 《基础写作》中则说第二人称是存在的 周姬昌主编《写作 叙述者方面在李林的地方就不是观察点、观察角度,而是表 学高级教程》中指出人称只能有我介^行文或我不介入行 演者或谈论者自己站的位置。 文的主客观两种,表述的人称线索有三种,即第一人称、第 因此,与其说叙述人称的本质是观察点、观察角度,倒 ¨_人称和第三人称 上说法谁是谁非,笔者无法妄加评 不如象《写作论谈》(刘锡庆主编)中所说 写作中的人称问 说,似乎他们的说法都有理。但,如果认真研究,就会发现, 题,实质上是作者的立足点问题”。因为立足点既可 是 虽然他们表面上都用了 人称”这个词,但各自赋于它不同 旁观者的立足点,也可 是表演者的立足点。但立足点也 的含义,亦即“人称”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前者所谓人 有观察角度、观察点的吉义嫌疑。如当这立足点是指观察 称,是指文章叙述中的称呼,所谓第几人称的叙述,就是指 者所处的空间位置时,观察者站在若干个立足点上,就形成 所写盘勺人运用什么称呼来进行叙述的。而后两种所谓人 了若干个角度和观察点;只有当这个立足点不是指人的同 称,刚是指叙述者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进行叙述的问题,而 一行为所处的不同位置,而是人的不同行为或观察表演所 这个立足点如前所述只有主体和客体,因此人称也只有第 处的各自的空间位置时,立足点才没有观察点和角度的含 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可见,他们的分歧是语言形式上 义:但是这,r“不同 的立足点不是针对叙述者的同一行 的分歧、而不是人称本质上的分歧 为而言,而是由于人的行为(或表演)不同,因为他们进行 关于人称本质的同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不少写 的这个行为的立足点各自只有一个,就不存在丽个立足点, 作教材认为人称的本质问题是叙述者的观察点和角度问 同时,不同的立足点这句话本身却无法界定这两层意思中 题 这种观点从某种角度讲是有道理的,但细心研究似觉 的任何一层,再者,既然是点就可能是若干任意一处,为什 还不昭准确。所谓观察点、角度,它总是就认识的主体对认 么只有两个呢 识的客体进行旁观而言的,总是处于这个客观事物的外部 由此看来.“^称问题的本质.既不是观察点和观察角 的若干个地方却并不存在于这个客观事物内部本身。如给 (下转第45页) 收稿13期:2001.10.30 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总第96期) f自解放军进人我们村,我们就l寸}|了好日子 【小刘自出学枝门,一直在部队里生活 介词“自”丹别同主谓短语“解放军进人我们村 、动宾 短语“出学枝门”组合 f老王把萧洁到舞厅唱歌看成不光彩的事。 参考文献: 蒋瑾瑗:关于“为r”的词性 短语或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面都是介词 至于“为 了”在句中充当谓语中心时是动词(如“一切为了我们”) 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 【单位领导把落实政策当作首要工作来抓。 介词“把”分别与主谓短语 萧洁到舞厅唱歌”、动宾短 语“落实政蕹 组台。 f学外语比学电脑更困难。 [1]高等教育自学用书・现代涩语[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5 (2】厚定文现代疆语语涪^1[M 贵阳:贵州^民 出版社,1987. 【我们劳动比他们学习更辛苦 介词“比”分别同动宾短语“学电脑”、主谓短语“他们 学习”组合。 ,[3]冯志纯.垒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现代 汉语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马真.简明实用双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 京大学出 社,1988 这样做.对于解决问题起不了多大作用。 {这样讲,对于同学们分清调类与调值的概念 l有很大帮助 [5]李扶乾现代涩话语法[M].求实出版社.1987 [6]邢福义现代飒语f修订本)fM].;E京:商莘教育 版社 1993. 介词 对于”分别与动宾短语“解决问题 、主谓短语 同学们分清调娄与调值的概念”组合 [7]陆登钥、马真现代涩语虚词散论・最语中表示主 从关系的连面[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综上所述,所有的介词都能与名词性成分组合,但介词 并不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台,它可以与谓词性成分组台,我们 不能把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介词看成别的词性(比如连 词) 所以 为了 无论用在名词性成分前面还是用在动宾 [8]李临定涩语比较娈按语法:M】.北京:中匡牡台 科学出版社,1988 c责任编辑:戴为华责任校对:郝丹立) (上接第42页)度,也不是立足点的问题,而是体现着作 者、读者与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保持什幺样的时空关系问 题”(《写的智慧》马正平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持此观 点较为客观。 称受信者为 你”, 你们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 把读者——祖国人民称为“你”, 你们 ,和读者直接谈话 在一些悼亡文章、抒情散文和诗歌中第二人称叙述屡见不 鲜,而此时的叙述者和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必须在同一时 空关系之内,也就是面对面的时空关系,只不过未直接称 我们知道,人称代词(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是 人与^之间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体现着人与人之同不同的 时空关系 在文章叔述中,选择不同的人称代词,就标志着 作者和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时空关系 “我”对“你 怎么样 也可以这样说,因为“体”总是针对 “我 而言,“你”总是 我”喊出的称呼,既然如此“我”就不 在场了或未直接与对方交谈。如同一时空的A、B、c三人. A称B、c为你们,尽管A未标示出来,实际是在场的 无 论如何,只要一出现你,就意味着我的存在,虽然“我”未用 字标出来,但无法否认我的客观存在。这样的文章就正是 这个谱在而客观存在的我写出来的,这样的文章实际上是 第一人称的叔述。 如果在文章中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那么就表 明作者和作品中所写的其他人物是处于同一时间的直接的 面对面的时空关系。当然作品中的 我”不一定是指作者, 而是作品的一个人物,他是 作者的身份、口气出现在文章 中 体现这种时空关系的叙述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如果在文章中选用第三人称代词来称呼所写的人.那 么表明作者与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不是同时的直接的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文章中出现了“你…。你 们”的叙述口气,则是隐蔽的第~人称的写法,即第二人称 空关系 而是异时的间接的时空关系,体现这种时空关系的 叙述则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那么文章中出现第二人称代词时,又属于什么时空关 系呢?不难看出,当文章中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时,即是叔 述者正在和涉及的A物交谈,如书信式的记叙文,作者总是 就是第一人称。因为人称本质是体现作者、读者和作品中 人物所处的时空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两种:同时的直接的 关系和异时的同接的关系,前者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后 者为第三人称。 f责任编辑:戴为华责任校对:戴为华)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