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写作的角度分析

2020-07-27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我不是个好儿子》

青岛一中 崔世俊 2011年7月22日 08:10

于卓琳于11-7-22 08:31推荐借助一篇文章,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指导学生写作。很有启发性。

温德峰于11-7-22 10:14推荐为资源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我不是个好儿子》,角度和理念富有创新,值得借鉴,故推荐为资源。

写作说明:该文本语言直白,内容浅显,所以如果单单从内容来分析显得太简单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但是从写作方面来分析,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写人记叙文。无论从结构,从语言,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称得上记叙文中的上乘之作。而我们的学生普遍不会写记叙文,甚至不知道记叙文是怎么一回事,更不要说写复杂的记叙文。平时我也经常给学生找一些好的记叙文来读讲,但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术语”,不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而青岛市语文教研室明确要求,高一下半学期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写复杂记叙文。如何引导学生能够写出一篇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成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我不是个好儿子》给了我启发。因而,我决定摒弃以往单从内容方面分析该文本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大胆尝试以该文本为范例上一节写作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该文本中上找出诸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他们体味细节描写的好处,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细节描写等等问题,这样平时我们说的抽象的理论“术语”就变的可感可知,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可操作性。这比单纯的说教要管用得多。因而我在简单分析原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么一节课。

摘要:该文本语言直白,内容浅显,所以如果单单从内容来分析显得太简单了,学生

完全可以自学。但是从写作方面来分析,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写人记叙文。无论从结构,从语言,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称得上记叙文中的上乘之作。而我们的学生普遍不会写记叙文,甚至不知道记叙文是怎么一回事,更不要说写复杂的记叙文。因而,我决定摒弃以往单从内容方面分析该文本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大胆尝试以该文本为范例上一节写作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该文本中上找出诸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他们体味细节描写的好处,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细节描写等等问题,这样平时我们说的抽象的理论“术语”就变的可感可知,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结构、选材、人物塑造、语言

《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语言直白,内容浅显,仅从内容来学习,课堂就显得很单薄。但是从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角度来分析,就有很多东西可讲。本文无论从结构,从语言,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可以称得上记叙文中的上乘之作。我们的学生普遍不会写记叙文,更不要说复杂的记叙文。如何引导学生能够写出一篇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成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我不是个好儿子》给了我启发。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分析之。

一、结构

1、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该文本中第二自然段记叙“母亲”的名字,第四自然段记叙“我”小时候“母亲”的勤劳,都是插叙。所谓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叙述。主要作用有三:对过去事件片段的回忆;对有关的人和事做必要的补充、解释;对有关内容由近及远地回溯。但最终都是为了中心服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然而,插叙的部分不是主要情节,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了主题。通过

对“母亲”名字的插叙,作者意在表现“母亲”只是一个小人物,照应了开头“母亲一生都在乡下,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而通过插叙小时候的事情表现了“母亲”勤劳、憨厚、善良。如,“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但是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都是由“父亲”做主,每次开家庭会的时候都是“父亲”主讲,而“母亲”只是“坐在一边,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纸煤卷了好多,便袖手打盹”这正是一个善良憨厚的农村妻子的形象。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一生任劳任怨,把丈夫当成依靠的大山,而也正因为这一点更表现了“母亲”的朴实、憨厚和善良。

除了插叙可以给我们写记叙文提供借鉴外,本文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

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作者先是议论“我的命并不苦”呼应上文“母亲”知道“我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后对“我”的担心,“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但是“母亲”却悲伤得落泪。所以,作者紧接着抒发自己的愧疚之情“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然后开始叙事进一步表达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的愧疚,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悟悟,好好刮刮,才上了车”通过三种方法的结合,有力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的爱和儿子对母爱无以回馈的深切愧疚之情。

3、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我们平时写记叙文习惯在前面加上一个“帽子”,比如我们学校曾经写过以“纪念”为话题的记叙文,很多同学开头这样“在”我”短短的十六年生命历程中,有许多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帽子”短了还可以,有的同学却写半天还没有切入正题,正如俗话所说“博士写《驴》,三万字不见一个‘驴’。”入题太晚了,有喧宾夺主之嫌。我们来看本文的开头,一上来就点题“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开门见山,直接切入,简单明了,让人一眼就明白文章要写什么。

作文的结尾有很多种写法,我们来分析本文的结尾有何特点。“我”生病了,“母亲”来看“我”,“我”很愧疚,在“母亲”走的时候“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无奈,“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非常含蓄。作者用“流泪”来表达内心的复杂的激荡的情感,留下很多的空白让读者去想像去体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尾方式-含蓄。

除了结尾之外,在文本的其他自然段的结尾,作者也都使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如,第三段结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母亲”为什么发愣?此处“母亲”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用一段文字展开这一心理描写,即使再简约的文字也要比“呆呆地发半天愣”多吧。所以,“含蓄”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省笔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的韵味就在这不同的解读中产生了。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们可以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但是

《我不是个好儿子》在人物塑造上的突出之处不在于这些常规的方法,而在于本文的细节描写。

本文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第一段“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棉衣;过不惯城里的生活。第三段“母亲”把收到的钱塞在破面鞋里。第四段“母亲”为父亲卷纸煤、打盹的情景以及别人都睡了她却去干活的场面。第五段“母亲”和老太太们打花牌以及给“我”留梅李的细节等等。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母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因此记叙文当中有意识的打造一些细节描写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描摹好细节呢。仔细体味这些细节描写,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摹细节。

一是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真实性。这篇文本的细节描写选取的都是生活琐事,非常真实,因而就很感人。而学生写记叙文,总是选取所谓的“大事”,如好朋友得癌症,老师去世,奶奶重病,爸爸出车祸等等,全然没有真实性或者说真实性值得怀疑,当然更谈不上感动。二是多使用修饰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可以为文章增色。如,写“母亲”放钱的细节。她把钱没处放,就“一卷一卷”地“塞在”“破”棉鞋里。喂孩子吃红糖的细节,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再如,养鸡的细节,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寥寥几字,却把”母亲”的勤俭节约刻画得淋漓尽致。她自己不大吃鸡蛋,只要有人来了,热心的”母亲”总“热惦着”要烧煎水,而煎水里就“卧着”荷包蛋。农村老妇的热情、善良、憨厚、淳朴一览无余。三是化虚为实,铺陈叙述,避免平铺直叙。学生写作文,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只勾勒轮廓。比如写母亲的辛苦,只有母亲深夜背自己看病,每天给自己做饭等事件。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母亲”的辛苦的,“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而等到别人都去睡了,”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

饺子”。一个“辛苦”作者却具体化了120多个字。这样一来“辛苦”就具体可感,真实动人,而不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没有真情实感。

三、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可以是生动形象,充满诗意的,也可以是平实、质朴,甚至老“土”的。本文的语言正是后一种,但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一生都在乡下生活没有文化的乡村老妇,所以她的语言就比较“土”,甚至带着地方方言。如“日子没有乡下整端”“整端”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找不到,当属方言;而“我娃”就确定无疑是陕西方言了。再如,“喂不熟的狗”看似骂人,实际正是““母亲””表达对孩子的喜爱的独特方式。“你是老师,我说啥呀?”朴实的话刻画出了“母亲”的淳朴和对“父亲”的敬重之爱,符合农村妇女的身份。还有一处转述的语言,也很能体现这一点。“我”在“父亲”去世后想接“母亲”到城里住,“母亲”不来,说“父亲三年没过,没过三年的亡人会有阴灵常常回来的,她得在家顿顿往灵牌前贡献饭菜”。因为“母亲”一生都在农村生活,又没有文化,所以她相信迷信的说法,而且深信不疑,所以她才会说出“阴灵回来”的话。

总之,《我不是个好儿子》这篇课文从记叙文的写作层面来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但是,不管我们学习哪些方法,写人记叙文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情真意切,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细心观察,保持敏感的心灵,对自然对人生充满感恩,感谢自然赋予我们蓝天白云,感谢生活丰腴我们的思想灵魂,感谢世界充满鲜花掌声,感谢人生经历电闪雷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