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新探 鹦 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 ■王志斌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问题式”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 学方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教师问学生答的转变,是 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有时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整堂课 题: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又如《荷塘月色》一 文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纪念刘和珍君》一 文中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 呈现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滥问碎问的现象比较普 遍,这样“问什么”“怎样问”便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 径。“主问题”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阅读教学围绕一 个或几个问题展开,阅读内容集中,目标明确,而且 一些探究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快速提 练信息、分析问题、综合概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 能力。如何设计“主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定要 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 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目前的中学语 文阅读教学大多ll ̄J,学生为中心设计话题,然而大 部分问题的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 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因而 尽管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烈,对文本的解读却是走 马观花,总像是在“山脚下转悠”,无法真正走向文本 的“高峰”。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阅 读教学是集知识积累、语言表达、思维分析、综合运 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过 程,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 上进行更集中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显得尤为重 要。为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先提出了 “主问题”式的问题设计新理念。笔者尝试着在自己 的阅读教学中运用这一理念进行主问题设计,发现 其确实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主导、支撑作用,引领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更 好的深入阅读、思考,并引发讨论、创造。以下就是笔 者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一 从课题切入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像一个 人的眉毛和眼睛。从题目人手设计主问题,可以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抓住题目中 的关键字“归”,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 (I)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后如何?又如教 学《囚绿记》,同样可以从题目切入,作者为什么要 “因绿”?怎样“囚绿”?“囚绿”的结果如何?再如《窦 娥冤》《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都可以从题目入 手,设计问题,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二 从文眼切入 文眼一般就是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主旨句。 从文眼人手设计主问题,可以直接切人文章的重点。 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可抓住“北国的秋, 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设计主问 忍闻”,都可作为主问题的切人点,设计统摄全文的 问题。 赏析古典诗词时,这种方法也是妙招,抓住关键 字也就抓住了全诗的基调和主旨。例如,学习《虞美 人》一课时,让学生找出能概括全词情感的一个字, 学生很容易找到“愁”字,之后讨论:(1)作者运用哪 些意象写愁?(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愁?(3)作者为 什么有这么多愁?问题明确而有层次,由浅入深,教 学过程紧凑有序。 三、从人物切入 写人记叙类的文章,重在刻画人物形象,了解人 物性格特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类文章作者往 往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 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 物生活的环境,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 特的优势,因而很受学生的喜爱。但这类文章往往篇 幅较长,在教学中以主要人物为切入点,设计合适的 主问题,不仅可以长文短教,快速把握文章内容,而 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有时 也可以综合课文内容,根据各内容间的联结点提出 问题。 一些名家往往会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作品 进行独到的评析。因此,借鉴名家评价设计主问题, 往往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如笔者在 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 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已, 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 之痛,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 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 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 弦,目送飞鸿之妙。”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 研究。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既方便可行,又可 大大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另外,可以从文章的动情处、精彩处、值得探究 的地方切入,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手法、主题 切入,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巧 妙设计问题,用问题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捷径,让 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学 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从 而牵住全文的“牛鼻子”。而“切入点”的准确与否决 定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透 彻地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以达 事半功倍之效。只有找准了切人点,我们的文本解读 才会更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作者单住: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