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全日制法硕报考条件

2023-10-12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统考),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后,获得统招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研究生学籍,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进行灵活时间学习,修满学分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证书及相应的研究生学位证书的研究生。属于淘汰选拔制普通高等教育,择优录取。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在职研究生,属于学历教育。2017年之后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础上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工作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均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入学,同属于统招统分计划,毕业同样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证及学位证双证,两者仅学习方式不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培养和毕业标准,两者学历证和学位证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资格条件。教育部指出,各地各高校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不得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非全日制法学硕士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法学专业报考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者,旨在提高个人业务素质者,均可报名参加进修班学习;

3、申请硕士学位者,须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类专业对人才素质、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报考条件

1、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学业水平条件:管理类需满足本科毕业工作满3年,专业毕业工作满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工作满2年。非管理类需满足本科以上学历、学位或大专毕业满2年。

非全日制法硕报名条件

该专业要求报考者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上满足一定的要求,如是专科毕业,则需要工作经验满2年,本科毕业则要满和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报考者可以直接报考。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想要报考(非法学)法律硕士的报考者,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必须是与法学专业无关的,否则是不能报考的。

确定自己满足2022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后,考生可以登录研招网注册账号报名,一般是9月份预报名,10月正式报名,11月现场确认,12月参加研究生考试,届时,研招网会开通报名入口。考生在网上报名的时候,要填写个人信息,选择专业、院校,并按照相应要求支付相关报名费。不能进行网上支付的报考点考生,则需要到现场缴纳费用。

需要提醒的是,完成现场确认才算是报名成功,一般考生需要在11月10日—14日进行现场确认,在此阶段,需要照相,缴纳报考费用,并确认自己在网报时填写的相关信息。通过了这一过程,考生就可安心复习,准备在12月底参加考试了。

非全日制法学硕士报考条件

其他信息:

非全日制专科可以考研,专科生考研要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也会有部分学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 考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也可以是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或是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专科生考研可以报考的院校 1、太原理工大学 2、合肥工业大学 3、西南大学 4、中国农业大学 5、华东师范大学

显示全文